初中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研究
宝鸡市陈仓区东关初级中学
一、课题涉及的主要概念界定。
有效性问题设计指教师提出的问题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国内外研究述评
我们主要以网络为主渠道对本课题在国内的研究现状做了较为详细的调查和分析。目前人们对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的内涵已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对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标准也较为明确。网络文章《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谈对“四有”课堂“环节有效”的看法》是其中的代表之作。文章作者指出问题设计应具有:科学性、启发性、适度性、互助性等原则。对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研究从网上查看的资料来看有个人的研究也有单位的研究。单位的研究较为系统,有一定的理论支撑。个人的研究多以感悟和总结为主,理论支撑较为单薄。有对不同学段(小学、初中、高中)的研究,其中对小学、初中的研究居多。也有对不同学科的研究,而在不同的学科中对语文、数学等学科的研究较为广泛和深刻。纵观呈现在网络中的相关课题研究,发现具有以下特点:
1.对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相关课题研究较为广泛和全面。
2.对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的标准很清晰。
3.研究中以具体问题的研究为突破口,经过分析和总结从而获得一般性的规律,对规律的推广应用具有价值。
4.多以对具体问题的研究为主,对有效问题设计的一般模式未有涉及。
(二)选题的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卡尔汉说:“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
我校是一所新建立不久的城乡结合学校,教学质量亟待提高。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质量影响着整个课堂教学的质量,其中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成为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由于教师教学中对问题设计策略不当等因素,导致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低效或无效现象仍然存在:
1.问题设计存在随意性。
2.问题设计缺乏针对性。
3.问题设计层次性不强。
4.问题设计缺乏互动性。
因此,我们觉得探索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势在必行。
(三)研究价值
问题设计是教师备课过程工作中最具创造性意义的部分,把教学目标的贯彻转换成可供师生共同加工的问题,以引领整个课堂教学过程。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与水平,教师要在准确把握理解与识记、理解与应用等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要求的前提下,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实际与课堂教学活动的需要设计出服务于学习要求的可行性问题,其研究的价值在于:
1.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研究促进转变促进发展的认识。
2.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增强教育教学的自信心。
3.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科学习效果。
4.提升我校数学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科研水平,推进我校数学课改的全面提升。
三、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内容
1.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问题设计的现状及其分析。
2.有效性问题情境的研究。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列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不协调——探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协调”必须要有设疑,把需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在他们心理上制造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就可以激起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
3.有效性问题设计与学生思维发展探究精神的相关研究。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也提出问题,但学生总是被动接受思考,他们在问题面前难免有被“审”的感受。反之,如果让学生也有机会成为“问”的主体,那么,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将大大激发。本研究强调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学会提出疑问,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充分体现“让学生自土探索,成为学习主人”这一新课标基本理念。
4.有效性问题设计与教师教育观念的相关性研究。
5.教师有效性问题设计技巧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使我校的数学教师全面认识初中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的价值及应遵循的原则,更新教育观念。
2.通过对教学课例的分析研究,探索初中数学课堂问题设计有效性的策略与技巧。
3.在教学反思中,优化课堂问题设计,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
4.在实践研究中,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课堂提问能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三)创新之处:
本研究在国内外大量个人、机构研究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基础上,抓住课堂提问的核心环节——问题设计进行研究,力求通过调研、理论学习、分析课例、反思、实践,形成一套有效问题设计的一般模式。
本研究将初中数学课堂问题设计与慢教育结合,强调从教师的心态上首先要注意慢下来,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问题,耐心等待学生理解、发现、展现自我;在问题设计环节,要注意做到“慢、降、放、退”的设计策略,以慢求快,步步留痕,生成快的效果。
四、课题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
1.进行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现状调查;收集整理相关方面的资料,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加强课题组成员的理论修养和科研水平。
2.以课堂为载体从教师行为方面研究课堂问题设计有效性的途径,构建课堂问题设计的策略。
3.健全教研制度,课题组定期开展研讨活动,学习交流研究心得,提交相关案例、论文,完善研究方式。
4.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不定期请有关专家作指导,在适当的时候出去学习交流。
5.建立教研激励制度,促进教师将研究的成果或心得体会发表或参加教学设计比赛获奖。
(二)研究方法:
1.文献借鉴法。检索与课题相关的近年来国内为的各种原始文献及相关资料,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生长点,防止重复研究,避免和少走弯路。
2.行动研究法。实验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朝着实验目标根据实验安排施加实验因子。各实验班均进行 “课堂问题设计有效性”的实验研究,不同时期抓好不同侧重,各子课题成果互相利用、互为补充、有机结合。
3.案例研究法。选取参与研究的骨干教师所在的班级,设计课堂问题——付诸行动——及时反馈——合理调整——再行动,在实施过程不断总结经验,及时发现问题使其合理化、科学化。
4.调查研究法。 通过对学生、教师进行问卷、访谈、课堂调研等方式,切实调查教师和学生在实验的初始状态及实验各阶段的情况和变化趋势,认真比较,进行统计分析。看学生的变化是朝着实验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还是事与愿违,并及时调控,从而形成关于课题研究的科学认识。
(三)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本课题的实施与研究分为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课题选题、立项阶段。(2015年10月--- 11月)这一阶段主要工作:
1.成立课题实验研究小组,确定课题研究人员及研究对象;
2.选题、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申报课题;
3.收集与本课题相关的资料,制定实施细则;
4.课题组成员、实验教师学习有关理论知识以及实验方案。
5.确定课题研究的相关内容,讨论课题计划,进行具体分工,明确总体目标和各自的责任。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与研究阶段。(2015年12月---2月)这一阶段主要工作:
1.根据实验方案和计划开展课题研究;
2.相关学校、年级备课组教师收集研究资料,同组教师集体备课设计教学活动,在校内上研讨课若干节,不断完善课堂教学问题设计中的不足,解决课堂问题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3.研讨不同学科、课型的课堂问题设计策略及实施方案。
第三阶段:课题实施中期研讨:(2016年3月---8月)这一阶段主要工作: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校本研修活动,进一步开展课题实施与研究。对课题进行中期总结,邀请校级领导及上级部门专家对课题研究情况进行调研指导,纠偏提质。
第四阶段:课题研究成果总结阶段:(2016年9月--10月)这一阶段主要工作:
1.总结“课堂问题”的设计策略,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设计要领、操作模式。
2.汇编优秀数学课堂案例、教学反思、教育叙事、教育随笔等。
3.撰写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结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