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影响学生内驱力的因素分析及应对策略

2015-11-25
372

教学中影响学生内驱力的因素分析及应对策略

兴平兴化学校   梁洋洋

学习内驱力指人自发、主动地去学习和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的每个环节中并不断思考、总结的动力和提升自己的能力。而作为一线教学的我们很清楚,一个学校中,特别是一般的学校中有几名学生具备学习的内驱力呢?那么,教学中影响学生内驱力的因素有哪些?

1、留守儿童较多这是影响学生内驱力的一个主要原因;作为留守儿童,从小就缺少爱,无人关心,家中老人对其溺爱,自制力差,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做。这样的学生在家里可以为所欲为。

2、学生厌学,对学习不敢兴趣。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很多。有一部分是在小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到中学根本学不懂;一部分是学生到初中后不适应初中的学习,把课拉下,又没及时补上,学习跟不上;还有一部分是不喜欢老师,不想学;

3、家长对孩子不关心,认为上学后学生的教育就是老师的事,与自己无关。这样导致孩子在学校骗老师,在家骗家长。

   以上几种情况使得学生内驱力较差,在学校是浑浑噩噩,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我们不敢想如果这种情况蔓延下去,我们的教育会变成什么?所以要尽快找出应对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上进心,这是道德上的自勉”。 而夸奖就是一件能够让人们开心与快乐的事情----------自己的行为得到社会的认可,使自己产生一种成就感。所以,我们在教育中,一定要经常学会以培养学生的内驱力作为教育的目标。把老师的要求逐渐变成学生的行为自觉。达到不教而教的境界。

1、提高自身的素养,增强学生对老师的敬佩心理。 夸奖,让学生的良好的表现被老师“发现”,被老师公开的表扬。从而,使我们的学生不断地去重复这些行为,进而,渐渐地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成为一种行为自觉。然而,夸奖,并不是无原则的,作为老师,一定要善于在适当的时间和适当的地点,对适当的学生做适当的夸奖,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反之,如果夸奖运用不当,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作为一个老师,学生如果对其缺乏崇拜、至少是敬佩的心理,老师的夸奖常常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至少是收效甚微。学生对老师的态度,实际上决定了老师的话语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只有树立老师在学生心中的权威,才能够使夸奖取得最大的效益。

2、多关爱留守学生,弥补他们缺失的爱,让他们与正常孩子一样快乐地生活。

作为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更应像朋友一样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随时随地与学生沟通,想其所想、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孩子们学习生活中的益友。留守儿童才能在蓝天下健康快乐地成长。帮助他们逐步形成学习内驱力。

3、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让课堂活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自评,建立自信。学生自评有利于调动学生内因,启发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运用自评有利于减少对学生的伤害,使学生不断地认识和改进自我。教师要引导学生互评,促进合作,共同发展。教师在引导学生互评时,要帮助学生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伙伴,从伙伴的优点中找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从而激励学生共同发展。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这种“对话”过程贯穿着尊重人、爱护人、发展人的人文主义情怀。课堂评价要从促进学生发展的新视点上去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反应,关注学生实际发展的需求,以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尊重学生兴趣和爱好。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让学生关注自己的发展和进步,真正体现评价所应有的教育意义。课堂评价要全面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各个方面。只有这样,课堂评价才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健康的发展。从而使学生的内驱力更加强大。

有效反思是有效教学的保证,也是树立学生内驱力很好的途径。有效反思是有效教学的保证,有效教学是通过有效的反思来实现的,以反思教学促进有效教学的进行。反思不简单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它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简单的说,反思,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是对教学结果的总结和探究过程,是对出现的问题的进一步解决的活动。

数学学习内驱力的激发和培养

赵辉

随着数学知识的内容增多、难度加大,学生学习数学的情绪日益低落,失去了学好数学的信心,甚至错误地认为学习数学毫无用处,因此,在日常中要注意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一、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新事物的出现,会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教材中“地砖的铺设”、“图标的收集”、“打折销售”等内容都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这时可带学生走出课堂去观察,去体验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数学,让好奇心引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从探究引发认识兴趣

学习的内动力中最现实的成分是认识兴趣。有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如学习“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之前,教师布置学生先做下列练习:各人在练习本上,任意画四边形,并取各边中点,再依次连结各边中点成一个四边形,问它是什么四边形?请学生进行交流比较。学生们惊异地发现:都是平行四边形!此时教师随即在导入三角形中位线定里,这样更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自然地引发学生的认识兴趣。

三、在开放性活动中让学生表现自我

“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时不同的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在学习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因此教师要多给学生活动的余地,多给学生展示自我的空间和自我欣赏的机会,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如在“统计图表”的教学中,教师可要求学生完成以下问题:查找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收集相关数据利用Excel设计一张统计表来表示收集到的数据;根据表中的数据选择设计不同的统计图,然后在课堂上,注意观察收集的材料和他们的活动过程,及时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并请他们作自我介绍,然后同学之间相互探讨,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学生学到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总之,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又得到感情上的体验,学习数学的内驱力得到充分激发和培养,大大发挥他们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兼之外动力的影响,一定能促进他们心智活动的进行和智力水平的提高。

                                           

初中生内驱力现状分析及策略初探

郝登科

    内驱力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紧张状态,表现为推动有机体活动以达到满足需要的内部动力。现在的学生普遍内驱力不足,导致学业水平下降。

    目前,我校初中生内驱力现状分析如下,学生学习上进的动力不足,对学习表现出无所谓。没有明确的个人追求,不关心班集体,对老师的表扬和鼓励报以无所谓的态度,究其原因,主要有这几各方面的原因:个人没有目标和理想;父母不关心孩子的学习问题;与不积极向上的学生长期混在一起;丰富的物质世界使学生没有了忧患意识;网络电子产品的高度发达使得学生沉迷于手机和电脑,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社会问题也是影响孩子内驱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饮食。

提高自身的素养,增强学生对老师的敬佩心理 夸奖,让学生的良好的表现被老师“发现”,被老师公开的表扬。从而,使我们的学生不断地去重复这些行为,进而,渐渐地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成为一种行为自觉。然而,夸奖,并不是无原则的,作为老师,一定要善于在适当的时间和适当的地点,对适当的学生做适当的夸奖,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反之,如果夸奖运用不当,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作为一个老师,学生如果对其缺乏崇拜、至少是敬佩的心理,老师的夸奖常常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至少是收效甚微。学生对老师的态度,实际上决定了老师的话语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只有树立老师在学生心中的权威,才能够使夸奖取得最大的效益。那么,如何树立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呢?真正权威的树立,靠的是老师的学识和自身的人格魅力。学识要靠老师自己在平常不断的积累,不仅要积累丰富的本专业的知识,作为老师,更要有知识的广度,所以,老师的知识面一定要宽,在涉及专业知识的时候,老师显得很精通,而当涉及到非专业知识的时候,老师也不能显得一无所知。才能有老师的表扬这一外驱力转变为学生在自觉行动——变为学生的内驱力。 二、 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孔子说:“亲其师,信其道”。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做到亲其师呢?唯一有效的办法,或者说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心灵。那么,又如何走进学生的心灵呢?

让学生在进步中体会成功的快乐,让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的再进步 人是需要成功的,成功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可以让学生产生学习的自觉,行为的自觉。老师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的是引导这,帮助者的角色,我们首先正确地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思维特点,学习的基础状况,在此基础上,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而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其实,学生成绩的不佳,很多都是因为没有一个科学的学习方法,这样导致他的基础薄弱,进而,总是在学科的大门外徘徊,而进不了门。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在他的整个学生生涯中,如果没有遇到一个让他倾心的老师,没有遇到一个能够关心他到点子上的老师,他将就是一个差生——一个老师制造出来的差生,一个对自己没有信心,甚至是自暴自弃的学生,这是做学生的悲哀,更是做老师的悲哀! 所以,作为老师,教会学生学习,进而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以后,就是要帮助他们坚持。人,都是有惰性的,尤其是十七、八岁的学生,往往是三分钟的热度,老师讲的时候激动,讲完以后就不动,这时候,老师对学生的帮助就显得尤其重要了,要经常关心他的学习进度,学习的状况,看到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要及时纠正,同时,看到学生的进步,更要及时的鼓励,让学生在进步中得到成功的快乐,在快乐中增强成功的信心和决心。所以,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做到低起点,多台阶,小步快跑。

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也许有人认为,学习是一个高度自主性的行为,有没有集体荣誉感没有关系,其实,大谬不然,作为老师,面对的是一个群体,而不是一个个单个的个体,一个教师的成功,可以体现在转化一个学生身上,但是,真正的成功则体现在促进一个群体的进步。那么,如何达到一个集体的进步呢?更重要的是,如何做到通过群体的进步促进个体的进步呢?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呢?这里,就必须要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要让学生体会到,集体的成功与失败和个人是密切相关的,没有一个好的集体,就不会有一个优秀的个人,至少,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是不利的。这样,培养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从而在集体和个人之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入手,逐渐培育起学生的内驱力,把外在的要求,变成学生内心的自觉,变成学生对自己的要求,这样,我们的教育就接近成功了。

写下您的评论吧